习总书记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福州担任市委主要领导时,曾表示:“马尾的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最早的一个海军学院,是海军的摇篮,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和民族英雄。研究洋务运动到变法维新这一段历史,帝国主义侵略史,对外交往史,工业发展史,都离不开研究马尾。”自1866年于福州马尾区而始的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年2月24日,厦门大学“闽思厦想”实践队的三位成员前往福州船政文化城,探寻船政文化的来龙去脉。
实践队成员第一站前往船政衙门。1866年,清廷批准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福州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由沈葆桢担任第一任船政大臣。船政衙门建成于1867年,是当年船政钦差大臣及其幕僚们家和办公室的结合体,处理公务、造船、船政人才培养等都在这里。它是船政机构的政治枢纽。船政直隶中央朝廷,下辖船政内务、总务、军务、工程、教育。一切事物上传下达都必须通过船政衙门。
1867年,马尾船政衙门成立时,沈葆桢特地写了一副楹联悬挂在大门:“且慢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勤奋进取,认真刻苦学习格物致知的科学道理。
(船政衙门正门)
第二站是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选址于船政文化城核心区——造船厂片区内,是对船政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凸显了船政文化的主轴线。馆内以“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为展示核心,其基本陈列“自强之道——船政历史文化陈列”从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全面介绍船政的历史和文化,气势更加雄伟、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展览主题更加鲜明。
(博物馆外景)
(基本陈列“自强之道——船政历史文化陈列”)
馆内,国家一级文物“1871年船政车床”“通济舰舵轮原件”等镇馆之宝令人惊叹,黑科技助阵也让人耳目一新:智能沙盘再现150年前船政十三厂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火车在厂区内穿行,轮船在江面游走……沙盘前的智能触屏,让游客有了生动的交互体验;3D影厅让人如临其境,以雄鹰视角俯瞰船政全景。雕塑造景、微缩景观、船模、漆画等作品装点展厅。
(船模型)
(实践队成员在博物馆外合影)
实践队的第三站是昭忠祠(马江海战纪念馆)。马江昭忠祠是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祠宇,负山面江。祠内甲申、甲午海战英烈名录,静静讲述着我国近代海军英烈同仇敌忾、为国捐躯的故事。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船政轮船水师在极不利的情况下仓促还击,因敌我兵力悬殊,几乎全军覆没。1922年,鉴于甲午海战牺牲的海军烈士没有专门的纪念场所,在海军界人士和烈士家属等呼吁下,当时的中央政府批准甲午海战殉国海军将士在马江昭忠祠合祀,史称申午合祀,从此马江昭忠祠成了近代海军英烈纪念专祠。
(祠堂外景)
(祠堂正面)
实践队员最后来到罗星塔。罗星塔是南宋时期柳七娘为了纪念她的亡夫捐资所建。相传,七娘时常在夜晚登塔远眺,为避免江面上的船只触礁沉没,便在塔顶点灯,为夜航的人引路,罗星塔逐渐成为了一座引路的灯塔。罗星塔并非为航海而建,但却因航海而闻名于世,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千百年来一直作为闽江航道的标志性建筑,起着引渡导航的作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福州的开埠通商以及船政的兴起,罗星塔周边海域成为了海上福州的重要停船锚地,被更多人所熟知,成为各国船员眼中的“中国塔”。
(罗星塔全貌)
总结:
福州船政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继续弘扬福州船政文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福州船政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发挥福州船政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