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福清市调研:耕海牧渔,渔海同行

2025-04-13 23:03 来源:福建新闻网 编辑:陈小小
 

202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海上牧场。福建省福清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积极布局海洋渔业、临港产业、海洋文旅等重点领域,成功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近年来,福清市全力推进“蓝色粮仓”建设,以福清湾海域为依托,打造优质养殖基地,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3月15-16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耕海牧渔,渔海同行”社会实践队伍走进福清市,开启了一场关于海洋经济的深度调研之旅。

在福清市沙埔镇的广袤海域,海带、紫菜、花蛤等海洋生物在波涛中茁壮成长,这里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据沙埔镇的副镇长颜超介绍,海洋渔业的主要产业是海水养殖,特别是以海带养殖为主,也有一些紫菜和龙须菜的养殖。同时,沙浦村花蛤育苗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国80%的花蛤育苗都来自福清,而沙浦是福清的主要育苗基地之一。

图1 团队成员访谈沙埔镇副镇长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发现沙埔镇在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沙埔镇积极推进养殖设施升级,将原有的木质鱼排和浮球逐步改制为塑料材质,以提高抗风浪能力和使用寿命。

在龙田镇,实践队调研渔业现代化的经验。龙田镇农业办主任李鸿朱向介绍,龙田镇以东壁岛海滨村为试点,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80亩滩涂资源,发展花蛤、对虾养殖,村集体年增收230万元。全镇形成“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培育了东威水产、谊华水产等龙头企业,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地。

图2 团队成员访谈龙田镇农业办主任

据东华村支部书记何道标介绍,东华村锚定“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理念,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升级。东威公司引入二段式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将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存活率提升至90%以上。同时,建成9条全自动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对虾1.2吨,年产能突破2万吨。通过拆解“一条虾”,开发出虾仁、面包虾等10余种产品,附加值提高3倍以上。

图3 团队成员访谈东华村支部书记

实践队走进南湾村,鳗鱼养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经南湾村支部书记叶云介绍,南湾村的鳗鱼养殖主要采用淡水养殖模式,地下水是主要水源。这里的地下水水质较高且稳定,相较于易受农业和工业排水影响的地上水,更适合鳗鱼养殖。尽管如此,用水仍是鳗鱼养殖的关键问题。南湾村周边有俞溪、晋江等河流,以及三层水库,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仍需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图4 团队成员访谈南湾村支部书记

福清鑫盛隆养鳗场总经理杨效彬与实践队分享,公司成立于1983年,曾经有过自己的烤鳗厂,如今则专注于鳗鱼养殖,雇佣7-8名员工便能完成全部工作。在技术革新方面,前亭鳗厂紧跟时代步伐,将燃煤锅炉保温升级为电锅炉发热保温,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而鳗鱼苗的来源,目前仍无法实现人工养殖。鳗苗育种技术尚未取得突破,主要依靠人工捕捞。

图5 团队成员访谈鑫盛隆养鳗场总经理

在福清市的调研之行,让实践队深受触动。从沙埔镇蓬勃的海水养殖,到龙田镇先进的渔业现代化探索,再到南湾村鳗鱼养殖的特色发展,福清市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上成果斐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实践队员们定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助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