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闽东宁德地区。为深入学习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重要论述,调研畲族乡村发展在新征程中的转型发展,7月16日至18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师生深入宁德市蕉城区雷东村、上金贝村、猴盾村,福安市虎头村、溪塔村、南山村等6个畲族村寨,开展了以“青‘村’聚力,共谋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交流座谈多种形式,探寻山海畲乡摆脱资源环境束缚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和青年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海畲新韵——青年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7月16日,实践队首先来到蕉城区漳湾镇雷东村。相较于大多数的山区畲寨,雷东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海上畲村”。“昔日的雷东村道路破旧、村貌杂乱,基础设施也很落后”村党支部书记钟芳辉介绍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驻村第一书记郑晨斌带领下,通过向上争取资源、招商引资等措施,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打造“一村一品”项目,推动畲村发展,谱写了新时代驻村青年干部热血促振兴的新篇章。
实践队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在调研了村土地资源利用、海域生态环境情况后,与村委干部就用地、用海分类展开讨论,提出了保护雷东水域生态,创建“海畲文化名村”的发展建议。
7月16日上午,实践队观看郑晨斌驻村事迹视频
7月16日,实践队调研雷东村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畲歌传唱——文化传承注入青春血液
蕉城区狮子头山南侧的猴盾村虽然地处深山,但却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山歌“双音”而闻名遐迩。实践队调研发现,近年来,猴盾村通过茶叶、脐橙等经济作物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雷美凤组织畲族青年成立“双音”传唱队,许多畲族青年在暨参加到生产劳动,又利用工作之余组织排练和演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血液。目前,猴盾村每周六在村中畲歌台举办“畲歌四季传唱”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精彩演出成为赓续畲族文化血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调研最后,实践队在雷美凤书记悉心创授下,学习了畲歌“双音”唱法,体验和传承了畲族优秀文化。
7月16日下午,实践队与猴盾村委会座谈交流
7月16日下午,雷美凤书记教实践队学唱畲族“双音”
桃源新貌——互联网+助推果农致富
7月17日,实践队深入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的虎头村调研。眼下,正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穆阳水蜜桃集中上市期。在虎头村的福安穆阳水蜜桃产业中心内,实践队看到果农们正在将新鲜的水蜜桃装箱、打包的过程,通过“互联网+冷链物流”模式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我们虎头村的水蜜桃实现了当天采摘,当天装箱,当天外运的无缝链接,线上销售占到了全部产量的六成”虎头村党支部吴吴树灿介绍。调研发现,近年来,虎头村在返乡青年推动和互联网的加持下,积极推进水蜜桃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市场品牌化、销售信息化,改变了过去低价粗放的销售模式,实现向品牌营销拓展市场的华丽转身。实践队也结合专业所长,就虎头村挖掘山地资源潜力,壮大水蜜桃产业,改善产业经营业态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7月17日,实践队调研福安穆阳水蜜桃产业中心
7月17日,实践队与虎头村委干部讨论水蜜桃产业发展
溪塔新绿——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
抵达穆云乡溪塔村,实践队就被溪塔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葡萄沟景观所吸引。调研发现,葡萄沟的形成是因为畲族先民为了节约宝贵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在溪面上用铁丝拉线搭架,让刺葡萄藤蔓穿插生长形成的。沟上绿荫蔽日、沟下流水淙淙,被誉为“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近年来,溪塔村发挥葡萄沟景观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获评国家级AAA级景区。在与溪塔村委会兰伏助主任的座谈中,实践队就溪塔村葡萄沟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的措施与村委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景区服务能力,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思路。
7月18日,实践队与溪塔村委干部座谈交流
7月18日,实践队与溪塔村委干部讨论溪塔沟农文旅融合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供稿)